快速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科研 > 重点学科

k8凯发国际备用网址登录重点学科

2018-05-13 10:50

1、重庆市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简介

本学科获得“十三五”期间重庆市高校“双一流”建设市级重点学科和校级优势学科。本学科团队核心成员24人,正高3人,副高10人,博士23人,其中市级评标专家6人,环境应急处理专家库市级专家1人、区级专家8人,形成了环境、化学和材料等多学科专业交叉的研发团队;依托2个市级重点学科以及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教学示范中心、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市级特色专业和市级众创空间各1个,拥有科研仪器设备2100余万元,科研用房2300余平方米,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近年承担各级各类项目7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0篇,其中SCI 60余篇、EI收录16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在聚乳酸专用有机成核剂、生物降解复合材料、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磷回收功能陶瓷材料、小型分布式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备、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技术、镍-铵络合废水处理技术、新型生态浮岛与自动供氧湿地系统、海绵单体及中试系统、长江泥沙型水体植被恢复等方面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了环境材料研发、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城镇水环境生态修复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同时,科研反哺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实效。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国家级3项),学生校级科研项目近40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SCI 收录近5篇),授权专利5项;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共计获奖10余项(国家级奖励3项)。

建设规划:

1、总体思路

本学科深度对接国家及重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瞄准国家及地方对环境科学技术与环保产业发展的需求,聚焦“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以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的研发为核心,推动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深度处理与资源化以及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理论、技术、工艺与装备研究,坚持交叉融合思路,整合校内外研发资源,打造跨学科、综合交叉研发平台和团队,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力度,进一步凸显学科特色。

2、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学科方向凝练、汇聚高层次人才、打造高水平研发平台、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质量、推动成果转化、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贡献度,努力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市内先进的重点学科,有效支撑专业硕士授权点建设。

(2)具体目标

① 紧密围绕区域性、行业性关键技术需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科交叉融合水平,凸显研究特色,力争2-3个方向达到市级先进水平,甚至个别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② 加强人才的“内培外引”力度,着重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争内培或外引1-2名学科领军型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富有特色的市级创新团队。

③ 打造具有市级先进水平的创新性研发平台。一方面加强已有科研平台的内涵建设,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力争立项建设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④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任务协同为主要方式,完善激励与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质量上新台阶,力争1-2项科技成果奖有新突破。

⑤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大行业企业实践基地和导师库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力争1-2项教学成果奖有新突破,新申办1个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⑥ 加强应用性成果的研发力度,重点推进2-3项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提升服务国家及地方环保产业的能力与水平。


2、重庆市重点学科-无机化学

简介

无机化学在2011年获批重庆市重点学科,主要含盖了以下四方面研究方向。

无机材料制备及表征:根据重庆产业布局,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稀土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及纳米催化等方面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学科方向以曹优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依托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平台,聚焦于无机功能材料制备与表征、磁致冷材料制备、着重研究SWNTs负载金属Rh,Pt-Rh,Pt-Pd,CNTs负载Pt,Pd,Rh,Pt-Rh等及其性能研究,围绕材料制备,性能改进等方面展开研究,将在新型稀土金属材料的制备、应用及负载催化材料研制等方面取得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光电分析技术:本学科方向形成了以宋仲容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致力于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农残检测学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围绕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获得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利用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等光谱分手段系统的研究了痕量物质的高灵敏检测方法,将高分离性能的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与低检测限的分析仪器(荧光光度计)联用,弥补了传统分离及检测方法的不足,聚焦农残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方面的研究,利用生物敏感膜和电化学转换器紧密结合、对特定种类的化学物质或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

功能物配合化学:该方向的成员涉及多个学科专业(包括生物无机、无机纳米功能材料、配位催化合成生物医用材料、金属药物)。以前的研究主要以化学研究所为平台,集中于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以及基础的应用。目前,对功能配合物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新型功能配合物的合成、生物医药以及催化领域研究应用的理论及其机理,技术方法等。该学科方向特色显著。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是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对比重庆市其他高校化学类,重庆大学以物理化学为主,西南大学以分析化学为重点建设、重庆理工大学以化学工程特色,而重庆科技学院则以石油油气田及其工艺为支撑。重庆文理学院处于渝西,发展本特色学科对不仅对重庆的区域经济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对川东、川北以及黔西北的化工、生物医药以及制药行业有着深远的区域经济的影响。

污染物界面化学:该方向4位成员涉及多个学科专业(包括化学、生物、土壤和环境),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壤相、生物相和水相界面无机污染物(N、P元素和重金属等)的迁移、转化研究,以及无机污染物对土壤相、水相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物相功能的影响。因此,该方向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目前,对污染物的界面研究,特别是水环境的界面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相间的迁移、转化,而对三相间的变化研究较少。加之,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是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加剧,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在各相间的变化呈日益累积和复杂化的趋势。因此,这方面的研究符合重庆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

建设规划:

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人才培养为根本、科学研究为手段、提高水平为目的,夯实基础,鼓励交叉,力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结合,教学、科研和应用三结合。其建设目标和预期成效是:

1、学科队伍建设:团队成员13~16人,其中教授7~8人,副教授4~6人,其中博士6~8人,硕士10人,基本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

2、科学研究:

(1)研究方向:形成以光电分析技术为重点,功能物配合化学、污染物界面化学为支撑,无机材料制备及表征为突破口的4~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2个学科方向处于本学科方向的发展前沿。

(2)科研立项: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立项1~2项,省部级的科研立项4~6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4项。

(3)科研获奖:力争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项。

(4)科研成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2篇,其中B类期刊论文36篇。完成并鉴定1~2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或力争取得专利技术成果2~4项,并取得较大经济社会效益。

(5)其他:学术沙龙次数10次以上,科研基地或校企合作基地达到4个,图书资料满足学科建设要求。

3、教学研究:出版教材或专著2~4部,相关教材达到市级规划教材资助条件;实现省级以上重点教改项目立项1项或一般教改项目立项2项。

4、人才培养:培养硕士研究生4~6名,争取培养1~2位硕士生导师,培养重庆市学科带头人、重庆市学术骨干1~2人;重庆市青年骨干教师(含资助计划)2~3人。

5、根据学校申硕总体部署,力争取得专业硕士授予权。



k8凯发国际备用网址登录-凯发k8官方网娱乐官方☞首頁请进